玩吧256游戏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论坛帐号
查看: 4418|回复: 2

赤壁之战究竟发生在何地?——应在今武汉市江夏区西南的赤壁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15 18: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纵观历史上出现的“赤壁说”,大体共有七种:蒲圻说、黄州说、钟祥说、江夏说、汉阳说、汉川说、嘉鱼说。其中,蒲圻说、黄州说最具代表性。
但是,真正发生赤壁之战的地点只能有一个,到底哪个是真实的历史呢?
一、主要的赤壁介绍
1、        蒲圻赤壁:今湖北赤壁市(原蒲圻市)与嘉鱼县之间,长江东南岸的赤壁山附近。一般被称为“武赤壁”。《元和郡县志》记载,也是目前公认的赤壁之战的地点。
2、        黄州赤壁:由于北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而被人们所熟悉,也被称为东坡赤壁。位于古城黄州西北汉川门外的赤鼻矶。一般被称为“文赤壁”。
3、        江夏赤壁:也即鄂州赤壁。今武汉市江夏区与嘉鱼县交界处的长江东南岸。出自《水经注》、《荆州记》,目今《辞海》,《中国历史地图集》持此说。
4、        汉阳赤壁:位于今武汉市蔡甸区汉水南岸之临嶂山,其南峰又称乌林峰,亦名赤壁。有《太平寰宇记》、《方舆纪要》 、《舆地记胜》、嘉靖《汉阳府志》有相关记载。
5、        汉川赤壁:在今汉川县西八十里处的赤壁山。
6、        嘉鱼赤壁:今嘉鱼县东北长江南岸,杨守敬的《水经注疏》持此观点。
7、        钟祥赤壁:今钟祥市西北六十里、汉水东岸,中山南口,碾盘溪左岸的赤壁崖。武汉大学历史教授石泉先生等持此说。

二、目前流行的看法:
《辞海》(1999年):山名,即今湖北武汉市赤矶山,与纱帽山隔江相对。一说即今蒲圻市西北赤壁山,北对洪湖市龙口镇的乌林矶。《辞海》“乌林”条载:“乌林,古地名。即今湖北省洪湖县(市)东北长江北岸乌林矶,东汉建安十三年赤壁战后,孙权与刘备联军大败曹操于此。”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谭其骧主编 地图出版社1982年):标注赤壁位于嘉鱼县的东北端(武汉江夏区西南端)长江东南岸。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香港商务印书馆1931年5月出版,1982年11月重印):乌林,在湖北嘉鱼县(现为赤壁市)西大江北岸。对岸为赤壁山。关羽谓鲁肃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即指赤壁之战也。
《辞源》(解放前商务印书馆编印):“赤壁,山名有三,皆在湖北境:(甲)在嘉鱼县东北江滨。《水经注》:‘江水右迳赤壁山’,即此,周瑜、刘备大破曹操军于此。(乙)在黄冈县城外,名赤鼻矶,苏轼游之,误以为周郎赤壁,有前后赤壁赋。(丙)在今武昌县东南七十里,又名赤矶,亦名赤圻。”
《三国史》(马植杰1993年):赤壁——今湖北蒲圻西一百二十里;
《三国志辞典》(张舜微1992年):赤壁——山名,今湖北蒲圻西北;
《中国历代军事战略》(中国军事史编写组2003年):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
《中国历代战争年表》(中国军事史编写组2003年):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赤壁山;
《三国史》(张大可2003年):赤壁在今湖北蒲圻长江南岸;
《中国战争史》(武国卿1992年):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之赤矾山;

三、相关历史记载:
《荆州记》(南朝宋 盛弘之):江水又径下乌林南,昔吴黄盖败曹操即是处也。蒲圻县(今蒲圻市西北)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周瑜黄盖(于)北乘大舰上破魏武兵于乌林。乌林赤壁其东西一百六十里。
《水经注 江水》(北魏 郦道元):(长江)有三乌林,皆村镇之名”;“江水左迳上乌林南,村居地名也;又东迳乌藜口,江浦也,即中乌林矣;又东迳下乌林南,吴黄盖败魏武于乌林,即是处也”;但是后面又认为:江水左径百人山(今武汉市西南纱帽山)南,右径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所处也。——两处一个是败,一个是诈,有所不同也。
《元和郡县志》( 唐 李吉甫):沔阳乌林隔江与蒲圻赤壁相望,即昔周瑜与黄盖败魏武大军处所也。
《元和郡县图志》( 唐 李吉甫):赤壁山,在今蒲圻县西八十里,一名石头关,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与赤壁相对,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操舟船败走处。
《括地志》(唐 李泰):鄂州蒲圻县有赤壁山,即曹公败处。
《舆地纪胜》(南宋 王象之):据此,则赤壁、乌林相去二百余里,并说:“道元乃后魏人,去三国尚近,考验必得其真。”今江汉间言赤壁者五:汉阳、汉川、黄州、嘉鱼、江夏。惟江夏之说为合于史。
《一统志》:赤壁山,在嘉鱼县东北江滨。与江夏县接界,上去乌林且二百里。自《元和志》以赤壁与乌林相对,遂以为在今县西南,盖误以古蒲矶山为赤壁矣。
《湖北通志》载南宋人谢叠山的《赤壁诗序》云:“予自江夏溯洞庭,舟过蒲圻,见石崖有‘赤壁’二字,其北岸曰乌林……至今土人耕地得箭镞,长尺余,或得断枪折戟。其为周瑜破曹公处无疑。”
《明史 地理志》:赤壁,北岸对乌林,西北滨大江,有陆水流入焉,曰陆口,曰蒲圻口。
《湖北地图记》(清光绪二十年湖北舆图局纂刊)说:“江水自嘉鱼县东南流至(武昌)县西南八十里之上沙洑西,又北,少东流十五里,径赤矶山西北,赤矶山,即《水经注》之赤壁山也。”
《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六)》(顾祖禹)说:“赤壁山,(江夏)城东南九十里,一作赤圻,亦曰赤矶,俗以为周瑜破曹操处,误也。” 他肯定,赤壁山,在嘉鱼“县西七十里,”“其北岸相对者为乌林,即周瑜破曹操船处。”“今江汉间言赤壁者有五:汉阳、汉川、黄州、嘉鱼、江夏也。当以嘉鱼之赤壁为据。”
《水经注疏》(清 杨守敬):而《一统志》由谓误蒲矶山为赤壁,亦驳之。此《注》之赤壁,王象之以为在江夏,疑指江夏西南七十里之赤矶。《一统志》所定最确。

四、对若干赤壁的看法
笔者认为,还是目前比较公认的蒲圻赤壁和江夏赤壁的位置,最为符合赤壁之战的实际情况。由于关于赤壁位置的争论文章已经非常多。这里也就不再细说,只是强调指出其他几个赤壁非常不合理的错误:

1、        论黄州赤壁
⑴持黄州赤壁论者,认为曹操已经从江陵沿长江东进,通过了夏口来到了黄州赤壁。但是从《三国志》等历史记载看,曹操只有到达巴丘的记载,而没有占领夏口的记载。夏口乃荆州东部军事重镇,如果曹操占领,决不会没有记载,所以说曹操越过夏口到达黄州赤壁缺乏基本依据;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了曹操这一路所进入的重要城市:宛、新野、襄阳、江陵、巴丘等,唯独没有至关重要的夏口,可见曹操已经进占夏口并越过夏口进攻到黄州赤壁是没有根据的。
⑵黄州赤壁,最不利的证据是:这里的赤壁在江北(说明:此处的长江是南北流向,赤鼻山位于长江东岸,也就是曹操没有渡过长江的北岸),而所谓的古乌林镇(今团风)却在长江南岸。这与三国志的相关历史记载完全不符合。试想,如果曹操初战失利,怎么可能把全军都横渡到长江南面驻扎?那样的话一旦失利,由于隔着大江可就无法逃跑了。
⑶持黄州赤壁论者,为了解释乌林在南岸的错误论点,还认为曹操在黄州赤壁被火烧之后,可能沿所谓的古华容道撤退,其路线竟然是:团风—三江口—黄柏山—段店—华容—白浒山—葛店—武昌。可是明明有记载曹操最后逃跑时,先烧毁了剩余的船只,再穿过古云梦泽的沼泽地带退回江陵(云梦泽的位置基本无争议),因此,曹操逃到武昌江边在没有船只的情况下竟然要让大军横渡长江,这完全不符合最基本的军事常识,也是不可能的。
⑷当然,持黄州赤壁论者也有认为曹操撤退路线是:团风—夏口—潜江—华容道—江陵,但是却没有考虑这一点:如果曹操已经逃到夏口,那么从夏口直接北逃襄阳不仅没有沼泽阻拦,道路良好,而且比折回江陵再回襄阳要近得多。难道曹操如此愚蠢,非要带领大军进入难行的云梦沼泽逃跑而不走北面平坦的大路?何况根据相关资料,北面还有赵俨带领的张辽等七军正在向南开来。因此,这条所谓的曹操逃跑路线也根本不能成立。
⑸当然,黄州赤壁论者认为:曹操是从当阳直接追击刘备进入夏口,再来到黄州赤壁的,根本没有经过蒲圻赤壁或江夏赤壁。这也被三国志等历史记载证明完全是没有根据的错误论点。三国志有大量的记载,证明曹操为了夺取江陵的军实(还有水军),昼夜兼程追击刘备于当阳,并随后进占了江陵(而没有去追击逃往夏口的刘备)。比如:
——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武帝纪)
——后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郭嘉传)
都证明曹操是走的江陵——巴丘——夏口路线。
因此,黄州赤壁很早就被彻底否定。

2、        论钟祥赤壁
⑴持钟祥赤壁论者最大的问题是:如果要认同钟祥赤壁,则要相应地把几乎所有的关联地点统统向北移动几百里,比如:江陵、当阳、夏口、巴丘,甚至夷陵、秭归等等,完全不符合这些城市在历史上的实际位置。
⑵持钟祥赤壁论者还完全忽视了最基本的一个历史记载:那就是曹操追击逃往江陵的刘备,在半路追上的时候(当阳),已经向南走过了300里。而如果钟祥赤壁成立,就意味着曹操追击到当阳之后还要向北返回很长一段路程才能到达江陵(因为此论认为江陵应在今湖北宜城市南境的蛮河下游以北,这样襄阳到江陵竟然只有区区50千米,也就是120汉里)。因此是完全说不通的。
⑶持钟祥赤壁论者还提出了反驳蒲圻(江夏)赤壁的三个论点。
其一是说,根据陆机的《辨亡论》,可知曹军有“浮邓塞之舟”,也就是说沿汉水进攻的,因此不可能再沿长江进行进攻。但是要知道,其实曹操是分兵两路夹击夏口,确实有一路走汉水方向(赵俨带领的一路),可是这并不证明曹操不能沿长江从江陵到蒲圻(或江夏)赤壁;
其二是说,蒲圻(或江夏)赤壁一带的长江是东北流向,因此记载曹军在江北、周瑜在江南方向不准确。但是我们都应知道,江北自然是泛指长江北岸,也就是说没有过长江。而不会如此仔细地记载为曹军在江西北、周瑜在江东南。如果都要这样仔细地说明,那么当时都称孙权的地盘为江东就无法理解了。因为孙权的地盘在长江下游一带实际是江南而不是江东。
其三则说,蒲圻(或江夏)赤壁一带东北流向的长江,是无法让黄盖从下游顺风放火的,因为方向不对。其实,这是因为没有注意到《三国志周瑜传》记载中的一个细节:“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这里明确记载,黄盖是等战船到达江中心之后,也就是来到曹军正对面的江面上时,才开始升帆的,这样,正好可以利用猛烈的东南风把火船快速吹向西北岸的曹军。
所以,持钟祥赤壁论者否定蒲圻(或江夏)赤壁的所谓三大疑点根本就不成立。
⑷汉水沿岸赤壁论者(包括钟祥、汉川、汉阳)还同时面对这样的问题:汉水冬季水浅,根本不能适合如此规模的水军作战。而且根据《三国志周瑜传》的记载,黄盖在到达江中心举帆之后又向敌岸航行了一段距离,竟然离曹军的水军还有二里多,可见这里的水面多么宽阔,这根本不是冬季的汉水所能有的,而只有长江,在冬季枯水季节还能保有如此宽阔的河道。
——《三国志张郃传》司马宣王治水军於荆州,欲顺沔入江伐吴,诏郃督关中诸军往受节度。至荆州,会冬水浅,大船不得行,乃还屯方城。
证明:冬季的汉水,经常水浅至连大船都不能通行,何况上万艘船只的大船队以及进行大规模的水战?
所以,钟祥赤壁也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因此,目前基本上可以否定黄州赤壁、钟祥赤壁、汉川赤壁和汉阳赤壁说。

3、        论蒲圻赤壁
这个论点的提出,主要是人们此前均不约而同地认为:“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周瑜传》)——既然记载曹军在江北,周瑜在南岸,必然是隔江对峙,而乌林已经确定在蒲圻这里,所以赤壁在乌林的对岸,自然在蒲圻了。但是这个理解很可能是错误的。原因是:

⑴、这个“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应是曹操的前锋军而不是曹操中军在赤壁进行的,而曹操的中军则应在后面的乌林,距离前锋交战的地点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根据当时刘表水军人数与船只的比例情况,如果曹操这一路沿江顺流而下的5万人马都乘船前进,大体约有1万多艘船只。这样庞大的船队,在顺流而下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碰撞,势必各船之间距离较大。因此曹操的船队在开进中首尾间距离至少在近百里左右。
再加上赤壁打遭遇战的只是曹军前锋,必然与中军大队还有一定的距离,这样一来,曹操中军在乌林,前锋就不可能在距离这里只有十几里的蒲圻赤壁了,因为这个距离,对于顺流而下的由万船组成的船队而言,实在是太近了,就是中军船队本身的长度也决不止这个距离。
⑵、从“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的记载,我们也可以发现问题:引次——也就是“退避”之意,这样一来,如果曹操在蒲圻赤壁与周瑜交战失利,由于该赤壁与乌林(江北)基本上是对面,那么直接使用“公军不利,引次江北”即可,而再用“退”则是多余的了。
陈寿著《三国志》最大的特点就是简洁,其这样重复地记载,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重复,而是在记载一个真实的过程:曹军在赤壁交战失利,先“败”(在江夏赤壁首战失败),再“退”(部队退到乌林一带),而后才“引次江北”(指转入防御态势)。
⑶、《周瑜传》的记载只是说明:曹操驻扎在江北岸,而周瑜驻扎在江南岸,双方并没有一定是隔江当面对峙,而完全可能一个在上游,一个在下游。由于曹操的优势是陆军,因此周瑜在没有取得局面优势前,自然不会到江北去驻扎。
⑷、《荆州记》有明确记载:“南岸名赤壁,周瑜黄盖(于)北乘大舰上破魏武兵于乌林。”证明周瑜黄盖是从赤壁逆流而上之后于乌林击败曹操的,如果赤壁、乌林在对面,就不会有“上破”的记载了。同时,也记载了赤壁到乌林的距离是160里。
如果赤壁距乌林只有十几里,那对于双方所谓隔江对峙的大军而言,根本谈不上“上破”,因为上万艘船只沿江岸停住,其长度将远远超过十几里。黄盖不论从江对岸的什么地点出发,都基本属于直接开向对岸,不要忘记,这里的长江,宽度都已经超过5里了。
⑸、坚持蒲圻赤壁论者认为:蒲圻赤壁正好位于乌林下游,而有记载说黄盖正是从下游上破曹军的,因此黄盖必然是从蒲圻赤壁这一点出发冲向上游的武林曹军大营的。
但是,这里却忽略了一个最简单的物理学常识:要横渡长江(黄盖从南岸开向北岸,至少是从江中心开向北岸)的船只要受到至少两个作用力:一个是船只风帆所受东南风的风力(如果没有风力则只能依靠船桨的推动力),东南风正好直接把船吹向西北对岸;另一个则是江水流动产生的垂直于横渡长江方向的推力。这两个力对船只形成合力,因而横渡的船只大体是从上游某一点出发而到达对岸的下游某一点,而不可能到达对岸正对面的某一点(当然更不可能到达对岸上游的某个点了)。
所以,所以黄盖要想冲击位于上游对岸的武林,必定要先到达比乌林更上游的地点,再开始利用风力和水流的合力使船冲向对岸的目标。而这个比乌林更上游的点,绝不可能是蒲圻赤壁。
⑸、《云麓漫钞》的作者赵彦卫(南宋)则指出了蒲圻赤壁的关键问题:“指今石头口为其地,然石头口初未尝以赤壁名。”——由于在三国时期,蒲圻赤壁的名称为石头口,并不叫赤壁,此名是后代逐步演化过来的(大致是因为当时对岸的大火,映红了南岸的石头口,所以后来这里才逐渐被称为赤壁山,并流传下来。可是,《武帝纪》里有“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的记载(其他传记中也有),证明当时初战却是发生在一个当时叫“赤壁”的地方。所以,这个“赤壁”不可能是后来才演变出来这个名字的蒲圻赤壁。
从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献记载看:在南北朝之前,蒲圻赤壁这里还没有形成“赤壁”这个名字,包括《荆州记》、《水经注》等在谈及这一带时均没有提及“赤壁”而只有乌林。但是,到了唐宋以后,这里才逐渐出现了“赤壁”的名字。这说明(正如赵彦卫所言):南朝之前,这里一直称为石头口,直到唐朝才逐步形成今天的名字“赤壁山”。
因此,在东汉时期发生在赤壁的事件,不可能是在唐朝以后才叫此名字的地方——蒲圻赤壁。
⑹、从周瑜方面的行动规模也可证明。《江表传》记载:“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可知,在黄盖火攻之后,周瑜只是带领轻锐跟进,所谓轻锐,就是轻装的精锐部队,而不是主力投入全线攻击;同时拼命“雷鼓”,造成大队人马进攻的声势,要知道轻装的精锐——缺乏防护装备,但是是从各部队中挑选出来的精兵——不可能“大进”。如果周瑜主力就在江对岸,看到黄盖得手,怎么可能只出动轻锐进攻呢?这原因就是:周瑜只带领这些轻锐跟在黄盖诈降军之后接应(长途奔袭),本来就没打算全军出击消灭曹操。而主力依然在160里之外的江夏赤壁一带。
从《三国志》各个传记的记载中,都没有发现曹军在乌林因陆地交战而被大量斩杀的痕迹,只有:烧、溺、饥、疾、踏而死的记载,这也证明,周瑜带领的只是轻锐,并没有在火攻之后上岸对曹军展开陆战,结果让曹操比较顺利地沿华容撤走了。
另外,“轻”也是指“少量”,这样的话周瑜到乌林参加攻击的部队就更少了(参见《三国志夏侯渊传》:“渊使张郃护东围,自将轻兵护南围。”——这里“轻”表示少数兵马,只有400人)。
⑺、江夏赤壁距离周瑜的大本营夏口不很远,周瑜以弱势兵力出击到这个距离是比较安全和比较合理的。如果全军出击到蒲圻赤壁,则距离大本营过远,一旦夏口有事时不利于及时回援。由于夏口北面还有一路曹军在接近,因此周瑜前出过远是不符合军事规律的。
由于周瑜并不能在战前知道一定可以大破曹操,如果将主力逆流而上200多里(包括江夏赤壁到夏口的距离),一旦与曹操形成相持,而北路曹军准备进攻空虚的夏口,周瑜再想敌前撤退就非常被动了。

五、再论江夏赤壁
其实,从科学的角度看,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在《辞海》地理部分中表述的江夏赤壁和目前最流行的蒲圻赤壁是最有可能的。因为:
1、        蒲圻赤壁和江夏赤壁都位于曹操从江陵沿长江去夏口的路上;
2、        蒲圻赤壁和江夏赤壁都位于周瑜前进基地夏口的西面,周瑜由夏口出动迎击都将到达;
3、        这里的长江均是东北流向,当黄盖在中江举帆时,都可以利用东南风冲击西北岸的曹军;
4、        著名的《荆州记》、《水经注》这些早期文献里也先后记载了这两个地方都与赤壁之战有关;
5、        曹操从这两个赤壁战败逃走去江陵,都要向西经古华容穿过云梦泽的沼泽地带;

但是,由于上面我们根据相关历史记载,特别是最接近赤壁之战时期的记载,发现蒲圻赤壁还是有大量不符合历史记载和军事规律的地方,因此,剩下的江夏赤壁将成为最有可能的地点。
现在,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江夏赤壁论。江夏赤壁论认为:
赤壁位于武汉江夏区,而乌林位于蒲圻对岸,也就是说赤壁是曹军先头部队遭遇周瑜先锋的地点,而最后火烧乌林则发生在上游138千米(大致约330汉里)之外,同时,江夏赤壁乃黄盖诈降军出发地,黄盖是逆流航行330汉里之后才开始火烧曹军的。这样的距离,做为两军相持的距离实在是太远了,而对黄盖诈降部队来说也过于遥远。
因此,如果坚持江夏赤壁,则只能是周瑜在这里打胜开始的遭遇战之后,在此定下诈降计,而后全军逆流而上330汉里,发动了最后的火攻。可问题是,在定计之前,周瑜、黄盖等已经发现曹军船只连在一起的部署,这说明周瑜等人驻扎的地方不会距离乌林330里之遥。除非是周瑜提前派出了侦察快船,搞清楚了曹军的部署情况,而不是周瑜、黄盖亲自所见。不过这个侦察的距离也太远了,两军相距的也过远,不符合正常的作战规律。
当然,如果按照支持江夏赤壁的《荆州记》的记载,乌林距离赤壁只有160里。黄盖是从160里外出发逆流而上发动火攻的,这个过程就基本符合正常的军事规律了。因为侦查快船和黄盖火攻战船大体均可以在两天左右从江夏赤壁到达乌林。因此,江夏赤壁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与乌林的距离。
可是,怎么解决330里与160里的差距问题呢?这个距离与历史记载是相差太大了。经过仔细研究,答案找到了:
我们要注意一点:上面提到的两地距离330汉里,是指现代长江水道的路程,而在东汉时期,这一带的长江水道到底是多少距离呢?是否与近代相同?
根据一些水利资料记载:在南朝以前,虽然长江已经有很多沙洲存在,但是由于长江水量很大,这些沙洲还没有造成河道的堵塞,因此长江基本仍属于“顺直分汊河型”,没有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量U字形河湾。而到了隋唐以后,由于人口不断增加、长江两岸大规模地开发,导致水土流失严重,长江也开始变成“弯曲分汊河型”。因此,在东汉时期,从江陵到夏口的这段长江水道并不像今天这样弯曲。
从《水经注》的记载也可以发现:当时(东汉到南朝)长江在这一段并没有曲折的河湾,而基本是直河道。我们下面列举几个《水经注》对河流的记载:
——《水经注 河水》:又北过朔方临戎县西,……河水又北曲而为南河出焉。……曲从县北东流,……曲南过五原西安杨阳县南,……曲东过九原县南,……又东过沙南县北,从县东曲南,……
——《水经注 泗水》:(经)又西过瑕丘县东,曲从县东南流,……又曲东南,过陆湖县南,……(注)南梁水又曲迳城南,……
——《水经注 泗水》:(注)南流迳重岩堡,西曲而东流迳其堡南,……(经)又东北流,又曲东南,过武当县东北。……(经)又从县东曲西南,……(注)又南迳安昌故城东,曲迳其县南。
由上所引可知,《水经注》对于河流急转弯之处基本都有“曲”的记载。下面再看:
——《水经注 江水》:又东迳下乌林南,吴黄盖败魏武于乌林,即是处也。江水又东,……又东合练口,……又东迳下隽县南,……又东迳蒲矶山北,……又迳鱼岳山北,……又东北迳石子岗,……又东迳州陵新治南,……江水又东得聂口,……江水左迳百人山南,右迳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处所也。
可见,从乌林到(江夏)赤壁,江水基本是东、东北流向,根本没有“曲”的记载。而现今称为簰洲湾的那个长江大弯,是由两个90度加一个180度大转弯组成的,如果当时就有,试想,怎么会没有一点痕迹而不被记载下来呢?
因此,这些就都证明了,在东汉时期,这一段长江水道是很直的,基本没有弯曲现象。
所以,在东汉时期,从乌林到江夏赤壁的长江水道距离按直线是60千米,即使加上河道有局部弯曲(但没有现代那个簰州大弯),按70千米计算,大约是170汉里,与《荆州记》的记载基本吻合。
这样一来,就证明了实际上正如《辞海》等所说:乌林位于今赤壁市(原蒲圻市)长江对面,而赤壁则位于70千米(160多汉里)外的下游武汉江夏区西南赤壁山。周瑜是先在下游的赤壁击败了曹操的前锋,看到曹操退守于上游的乌林,决定逆流而上,用诈降和火攻之计打跑曹操。
我们知道,《荆州记》是南朝宋盛弘之历经数年亲自实地考察写就的,是非常可信的资料。而且南朝宋(420-479年)距离赤壁之战时间也最近(约200多年),其所记应当最接近历史的真实。
同时,在江夏赤壁一带也捡到不少箭镞等战争遗物,也证明这里曾经是古战场。
而杨守敬等人之所以否定江夏赤壁而提出“嘉鱼赤壁”,关键是没有明白东汉时期的长江河道与近代是有很大差别的。可是嘉鱼赤壁到乌林的距离也是不符合历史记载的。
而《中国历史地图集》在这个问题上其实也犯了一个小错误,把今天的长江河道直接画到了东汉时期而没有考虑此前河流的弯曲程度与今日的不同。
因此,可以说,谭其骧先生力排众议,坚持江夏赤壁是非常正确的。这个论点,不仅完全符合最早的第一手历史资料的记载,也完全符合军事规律。

通过以上大量的史料和分析,最后可以得出结论:江夏赤壁才是真正的赤壁之战首战的地点。而乌林则是最后火攻的地点,黄盖和周瑜是从江夏赤壁逆流而上160多里(当然也可能距离已经减少,因为周瑜初战胜利后可能向前继续推进若干距离),到乌林发动了那场决定三国历史的火攻。
因此,赤壁之战实际上是由赤壁初战和乌林火攻两个作战行动构成的,乌林和江夏赤壁都是整个赤壁之战的发生地点。而准确的“赤壁”位置,还是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西南的赤壁山一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论坛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玩吧256游戏论坛

GMT+8, 2024-4-20 20:30 , Processed in 0.109419 second(s), 1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