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吧256游戏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论坛帐号
查看: 4775|回复: 0

新版《辞海》“赤壁”辞条指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15 19: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聚讼纷纭的学术公案

        赤壁,中国著名三国古战场。
        赤壁古战场究竟在哪里?今武汉市江夏区?湖北黄州市?还是湖北赤壁市?
        且看新版《辞海》(1999年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赤壁”辞条的“山河判断”——
        “赤壁”山名,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军败曹操军于此。即今湖北武汉市赤矶山,与纱帽山隔江相对。
        辞条最后有一行轻描淡写的字:“一说即今蒲圻市西北赤壁山,北对洪湖市龙口镇的乌林矶。”
        “一说”即“有此一说”,就是“聊备一说”,“把你入另册”。寥寥数字,就把一个古战场的历史真相轻轻遮蔽过去了。
        现在,学术界许多人认为,这是一起较罕见的学术公案,中国历史地理学领域在三国赤壁文化研究中的一次失误。
        不少学术界人士指出,《辞海》“赤壁”辞条之不能成立,仅从其所举作为证据的两条南朝、北朝史料即可见出。
        “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蒲圻县(今市西北——笔者注)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周瑜黄盖(于)北乘大舰上破魏武兵于乌林。乌林赤壁其东西一百六十里’。(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赤壁、乌林相去二百余里’。盖南北朝至南宋间长江江道有改变,故两地相距里数不同。)北魏郦道元《水经?江水注》‘江水左径百人山(今武汉市西南纱帽山——笔者注)南,右径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所处也’。”
        这不举还好,一举反倒暴露出其“臀部的金印”——你道它下此定论是掌握了什么了不得的“秘笈”、“绝对隐私”,却原来还是靠的老生常谈,而恰恰是这两条史料使得《辞海》的定论不能精密,证明赤壁古战场不在“今湖北武汉市赤矶山”,证据成为反证据,自己的矛攻破自己的盾。
    长话短说,概而言之:《辞海》用的这两条史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赤壁”,是周瑜黄盖部队出发的地方,即“此乘大舰上破”、“诈魏武大军所处”(一作“所起”),不是打仗的地方,打仗的地方在一、二百里以外。按此,赤壁就不是“中国著名古战场”,而是“中国著名古出发地”了。这论据,就和《辞海》对“赤壁”的定义:“孙权与刘备联军破曹操军于此”的论点,以及以《三国志》为代表的各种权威史籍的记载,驴头不对马嘴,用这个证据来证明赤壁古战场“即今湖北武汉市赤矶山”,完全是南辕北辙。
    而且,学术界公认,研究考证历史问题必须使用二重证据:文献和文物。武汉赤矶山说即历史上的武昌说先天不足,没有文物,仅靠文献,证据缺少一半。文献也仅有这两条,两条又是“父子”关系,后者是根据前者衍生来的,因此实际仅一条,是谓孤证。以孤证立论,素为治史大忌,而武昌赤壁论者居然就敢以此立说,实为冒险。而这唯一的证据又分明证明古战场不在武汉,皮之不存,武汉说毛将焉附?显然,这里犯了一个低级可笑的错误。

        谭其骧先生晚年的败笔

        此论的始作俑者是中国现代最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之一、已故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谭其骧先生。现在人们明确指出,这是谭先生晚年的学术败笔。
    本来《辞海》从1936年的最初版本一直到1965年的修订本,一直坚持认为赤壁在蒲圻,是从谭先生主持编写1979年版《辞海》历史地理部分起,才将赤壁定在武昌(现武汉市江夏区),结果弄巧成拙,闹出一个不大不小的笑话,搬起“石头”砸了《辞海》的脚。
        《辞海》每十年修订一次出新版。从1979年到1999年,已出三版。在此期间,学界鼎沸,对赤壁古战场究竟何在作了激烈争论,对《辞海》“赤壁”辞条之不能成立也作了认真辨析和批评,在这过程中大量史料被勾稽出来,从而进一步确凿无疑地证明了赤壁古战场在蒲圻,武汉《长江日报》(1994年12月23日周末版)、上海《社会科学报》(1995年1月7日)、广东《粤港信息日报》(1995年1月19日周末版)都曾对此作过报道。然而《辞海》“赤壁”辞条的撰写者们就是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武昌赤壁不放松。
        实事求是地说,1999年新版《辞海》还是作了一些补正动作:在“赤壁”辞条中刊登了一幅赤壁照片,并特地标明“蒲圻市”三字。可是,在一个认为赤壁在武汉市的辞条中来这么一幅蒲圻赤壁的照片算怎么回事?你以为它转变了观点?可一细查其它有关辞条,满纸都还是“武汉”二字,如:“曹操兵败处的赤壁,在今湖北武汉市西,嘉鱼东北”(《赤壁赋》辞条),“曹军进到赤壁(今湖北武汉市赤矶山)……孙刘联军……用火攻击败曹操水师”(《赤壁之战》辞条),还是把错误进行到底。
        那么,这个至为明显的错误背后的文化成因是什么?
        人们认为,最初是谭其骧老先生弄巧成拙,以后就恐怕是感到不好下台,将错就错。怕改了有损他老人家的形象,于面子不利?
        那么,不改就有利了?未必。一些学者指出,不改,谭老先生的错误就一天天继续暴露在公众视线前,始终成为人们腹诽的话柄,本为爱之,实则害之。而且,这错误人家如看不出来倒也罢了,既已看出来,却还硬着头皮不松口,岂不使人有颟顸之讥?
        或曰,这是武昌(武汉)赤壁论者一时疏忽,错误理解史料犯下错误?一些学者认为,恐怕不是这样。这从其隐匿所引《荆州记》中的另一段史料可见:“江水又径下乌林南,昔吴黄盖败曹操即是处也。”这就是说,他们明明知道《荆州记》早已明确指出赤壁之战发生在另外的地方——下乌林南,却因大师已有定见,还是知错不改。

        还历史以真实

        对赤壁的遮蔽是一种文化的遮蔽。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遮蔽个案。遮蔽是一个历史性命题。有各种各样的遮蔽:大的小的、新的旧的、重要的轻微的、自然的社会的、外加的自设的……时间是遮蔽的一个因素:有些事年代愈久远真相就愈模糊。有他遮蔽也有自遮蔽——多少遮蔽因我们自身而起啊。“为尊者讳”,“隐恶扬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都是东方的著名遮蔽语词。遮蔽在东方早已有自己的体制和哲学。我们至今仍未完全走出这一语境。
    然而,作为社会的大脑和良心,知识分子不能不起带头作用,端正自己的学风。重要的依然是说出,让我们说出各种各样的真相,让我们穿越各种各样的遮蔽,让我们反一反遮蔽,让遮蔽成为历史,让我们拥有——无论历史的还是现实的——真实的图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论坛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玩吧256游戏论坛

GMT+8, 2024-4-26 00:15 , Processed in 0.097465 second(s), 1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