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论坛帐号
查看: 4462|回复: 0

三难“黄州赤壁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15 19: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黄州的几位同仁彼此唱和,力主三国赤壁大战古战场遗址在黄州,而非古今公认的蒲圻“周郎赤壁”。其实也不是什么创见,只不过是将几百年前已被推翻的旧案重新提起而已。现仅摭“黄州说”立论要点,依据史实与前贤论断,以正视听。

        曹军是否自江陵顺江东下

        “黄州赤壁说”从托名王粲《英雄记》中“发现”,曹军与刘备长坂大战后,经汉津沿汉水抵夏口进占黄州,根本没有去蒲圻赤壁的必要。史实果真如此吗?请看——《三国志  武帝纪》载:(建安十三年秋九月,曹)“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曹操为什么要“进军江陵”?《三国志  先主传》已作了明确的解释:“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
        陈寿,后人誉其为良史,更何况撰《三国志》时,与赤壁大战相去未远,既云曹操“进军江陵”,作史必有确凿的证据。但是,持“黄州说”者偏说曹军并未去江陵,而是去搞“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的工作去了,证据是:曹军至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的“将”,不是世人皆知的“率领”的含义,而是“把、派的意思”。并以此证明曹公未去江陵。为驳斥如此主观臆断,试看以下铁证——《三国志?武帝纪》明载(建安十三年冬)“十二月,公自江陵征备……”。清人卢弼《三国志集解?武帝纪》亦曰:“据《三国志》载,曹操自江陵征刘备至巴丘,遂至赤壁。”进一步证实曹操不仅到了江陵,并且是顺江东下经巴丘抵赤壁。
        另据唐人杜佑在《通典》中批驳《汉阳郡图经》所主“汉阳赤壁说”之误后指出:“曹公既从江陵水军沿流已经巴丘(则今巴陵),赤壁只在巴陵郡之下……”又据持相同观点的唐人李吉甫所言:“按《三国志》……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备先据得之,自当阳,倍道追备,一日夜行三百里,遂克江陵。又自江陵追备,至巴丘,遂至赤壁。”杜佑,唐初著名的政治家、地理学家,其专著《通典》被公认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故此说自当不诬。再如,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载:“备用鲁肃计,进驻鄂县之樊口,曹操自江陵将部顺江东下。”清同治《汉阳县志》云:“况操舟自江陵直下。周瑜自江州上逆,两军相遇,赤壁当临大江,……”也证实当年曹军到过江陵,且自江陵顺江东下。
        不错,据《三国志?文聘传》记载,最先追及刘备至当阳的是文聘和曹纯。但是曹操于长坂击败备军主力后,并未继续追歼隐蔽“斜趋汉津”的刘备残部,而是率大军迅速占江陵以接收“军实”。因此,曹操兵出江陵顺流东下,史实昭然,千古同调,何探之有?既然无法排除曹军抵蒲圻赤壁、洪湖乌林的客观实事,李儒科先生否定“蒲圻赤壁说”的推论,自然是不攻自破了。

        主战场是洪湖的乌林和蒲圻的赤壁,还是黄州的团风赤壁

        儒科先生之所以力主“黄州赤壁说”,说是探明了团风县团风镇就是乌林。既然有了乌林,下游不远处即“东坡赤壁”,对岸鄂州又有个三江口,似乎赤壁大战涉及的几个地名都有了,于是“力主黄州赤壁说”。其实团风“乌林”的发现,也不是儒科先生的功劳,而是贺亚先君之首倡。他于《周郎于此破曹公》(载《赤壁战地考》P3-P18)第二部分提供的依据是:
        1、明人李维桢《官氏墓志》载有:“团风镇古时又名乌林。”
        2、清光绪十五年团风树德堂石碑上刻有“窃团风地号乌林界临鹅渚”等字样。
        3、据原团风镇码头管理所工作人员童梦林说,在民国二十年,修建镇商会拆毁财神庙时,目击有块石碑上刻有“乌林镇财神殿”字样。
        我并不排除团风镇又名乌林的可能性,但此说最早出现在明代,而作为“此说极为可靠”的铁证并非官修史志,而是民间墓志。并且,墓志作者亦未标明古名来源,只凭亚先君谓“此人记忆力很强”。至于后两条,明显缺乏实物佐证。因此,如此便“当可断定”的“团风乌林说”,未免难以教人心服口服。最为重要的是,见于史志方乘的作为“当年周郎败曹公处”的正式地名只有洪湖乌林和汉阳乌林,决无团风乌林。试看前人对赤壁大战首战地乌林的确切记载与考证——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江水》中业已载明,长江在会合湘江以后,经右岸城陵山(今城陵矶)左岸白螺山(属监利)进入“乌林地区”,具体为江水“左迳上乌林南,村居地名也。又东迳乌黎口,江浦也,即中乌林也。又东迳下乌林南,吴黄盖败魏武于乌林即是处也。”而江之“右岸得浦矶口,即陆口也。”陆口,即流经蒲圻境内的陆水入江之口,与对岸之洪湖乌林隔江相望。《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具权威的地理专著,所记水势地形,今人亦可一一指认,则“下乌林”即陆口对岸之洪湖乌林明矣。
        至于确认洪湖乌林与蒲圻赤壁大战遗址,最早的是成书于唐贞观年间李泰的《括地志》。该书云:“鄂州蒲圻县有赤壁山,即曹公败处。”杜佑《通典》亦承此说。后有唐人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说:“赤壁山,在今蒲圻县西八十里,一名石头关,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与赤壁相对,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操舟船败走处。”《湖北通志》载南宋人谢叠山的《赤壁诗序》云:“予自江夏溯洞庭,舟过蒲圻,见石崖有‘赤壁’二字,其北岸曰乌林……至今土人耕地得箭镞,长尺余,或得断枪折戟。其为周瑜破曹公处无疑。”《明史?地理志》亦云:“赤壁,北岸对乌林,西北滨大江,有陆水流入焉,曰陆口,曰蒲圻口。”今之《辞海》则曰:“乌林,古地名,即今洪湖县东北长江北岸邬林矶,与南岸陆口相对。”总之,历代典籍、史志方乘,均以确切的口吻,不容置疑的地理方位,令人信服的记载,论证了乌林、赤壁就在隔江对峙的洪湖和蒲圻,并明确标记三国赤壁大战的真正遗址。
        由于早已成为历史定论,作为当年血染江水的“乌林赤壁事已陈”了,所以连黄州“郡人始以孙曹赤壁归之嘉鱼(今属赤壁市),而以黄州赤壁属东坡”。也许是东坡居士旷世奇才及二赋对黄州产生的巨大影响,才使得“黄州赤壁天下闻”(宋?王炎《题徐参议赤壁图》)。尽管如此,文武赤壁早已成为历史定论。因为,正如团风早已不叫“乌林”一样,黄州赤壁也改称“东坡赤壁”了。唯有蒲圻“周郎赤壁”,自唐迄今,依然如故。

        华容道究竟在何处

        持“黄州说”的几位,有人总算还承认赤壁大战后,曹军是沿着“乌林—巴丘—华容道—江陵”路线溃逃;但有人则置史实于不顾,臆断地划了一条近似现在汉沙公路的所谓“团风—夏口—潜江—华容道—江陵”线;还有人竟错误地提出“鄂州华容道说”,即“团风—三江口—黄柏山—段店—华容—白浒山—葛店—武昌”之所谓古“华容道”。诸说并存,足见“黄州说”内部自相矛盾,也就难以自圆其说。
    姑且退一步讲,就算赤壁大战是在黄州、鄂城打的,则长江南岸是孙刘军的大本营,黄盖从南岸出发驶往北岸曹军水寨纵火,周瑜也是从江南率主力水师漫江出击,致使烟炎张天,且“悉延及岸上营落”。试想,身在北岸的曹操不尽快组织部队阻击,以掩护大部队向夏口方向撤退,反而面对漫江涌来的得胜之师,冒万死向孙刘联军的大本营突围。我以为,即使是宋襄公,也不至于会愚蠢到如此地步吧!
        儒科先生所谓的古华容道,其实是一片随湖泊塘堰略有起伏的平原,虽说距葛店4公里江边的白浒山、樊口东侧的西山确实是山,但其间并无山形成山脉。至于说到黄柏山,确切地理位置在三江口至临江之间,只是一片平缓的小土坡,根本无险可据,更谈不上“宛若江南屏障,俗有江南天堑之称”。殊不知,解放战争中的渡江战役,四野的一部就是从团风——三江口突进江南的。鄂州华容区境内是有不少湖泊,因为河流湖泊多注入长江,不可能滞积成沼泽,更何况是在长江水位下降、水冷草枯的冬季。那么,据史载赤壁大战时并未下雨,所以鄂州“华容道”不可能“泥泞,道不通”,除非地处云梦古泽的监利华容道,无雨也需“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笔者原籍鄂州华容镇人,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个春秋,此说当为不诬。
        据陈寿《三国志》之《武帝纪》、《先主传》、《吴主传》、《周瑜传》、《郭嘉传》等史料证实,曹操溃军在撤离乌林之后,虽说“烧溺死者甚众”,但是还有力量进行撤退,并且是从水陆两路沿江撤退,欲“还保南郡”,只是船行至巴丘,由于北人不习舟楫,加之寒冬“遇疾疫”,不得已“烧其余船”改行旱路,这才有曹操“引军从华容道步归。……军既得出,公大喜”。从上述陈《志》裴《注》等史料看,华容道是曹军于巴丘(今岳阳市)“烧其余船”之后登北岸从华容道出,“喜”乃近江陵。如此,则古华容道当在监利明矣。
        其实,民国十年版《湖北通志》早就对“武昌华容道”亦即“鄂州华容道”予以过驳斥。该《志》云:“黄州之说,盖出于《齐安拾遗》,以赤石鼻 山为赤壁,以三江下口为夏口,以武昌县华容镇为曹操败走当在樊口之上。今赤石鼻  山在樊口对岸,何待进军而后遇之乎?又赤壁初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而后又有乌林之败,自华容道走。汉南郡即今江陵,华容今监利也。武昌华容镇岂亦南郡路乎?”
        另外,力持“黄州说”的几位作者还忽略了一个起码的军事常识:即曹军从团风溃逃,为什么不沿夏口经汉水北上襄阳、樊城归许都,况且,当时江夏太守文聘已控制江夏郡的江北地区,完全有条件阻击孙刘联军追歼,掩护曹操沿汉水撤退。可是还有人为了自圆“黄州说”,却人为地让曹军越夏口沿夏水过潜江“华容道”,绕老大一个圈子趋赴江陵,难道江陵比襄阳、樊城更接近许都、安全系数更大吗?史书记载曹操溃军自洪湖乌林经巴丘过监利华容道“还保南郡”,那是万不得已。其时,曹军南方、东方皆有劲敌尾追不舍,北面则是百里洪湖,且洪湖古时属云梦泽,河网纵横,极难通行。当此之际,曹军后退无路,北撤不通,唯有西进巴丘,沿当日东下路线迅速“还保南郡”,接受距离最近的曹仁部队的救援,况且此举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而监利华容道正好成了曹操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
        “黄州说”之谬,诚如卢弼在《三国志集解?武帝纪》引尹民昭之驳语所指出的一样:“操既败走华容,北归之路,黄州直通汝颍,最为便捷,安得复经华容也?则赤壁非黄州明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玩吧256游戏论坛

GMT+8, 2024-11-24 05:15 , Processed in 0.15239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